人民网“行进中国”贵州调研采访团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现场,氢能重卡穿梭不息,持续运煤入厂。历经精妙的工业转化,煤炭蜕变为高纯氢,就近供应至加氢站,化作重卡驰骋的动力源。至此,一个“煤制氢、氢驱车、车运煤”的产业链完美闭环。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附近的加氢站。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一辆49吨级的氢能重卡,单次加氢仅需15分钟,运行成本较燃油车降低40%。”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勋介绍,截至目前,已有100辆氢能重卡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投入运营。
“黑色能源”嬗变“绿色氢能”,生动诠释了六盘水“富矿精开”的发展智慧。
作为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六盘水煤炭资源量达245.28亿吨,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如何更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速竞逐新型工业化赛道的六盘水,给出了清晰答案: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
航拍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这一转型思路,成功吸引了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头部企业——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目光。立足煤优势、聚焦氢未来,一南一北不谋而合、双向奔赴,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在六枝特区拔地而起。
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800余亩,项目锚定“煤焦氢”全产业链,以年产380万吨优质冶金焦为核心,配套建设年产4000万标方高纯氢、30万吨合成氨、20万吨液化天然气等8个子项目。在这里,煤炭摆脱了仅能制焦的传统路径,开启了价值跃升的崭新征程。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隅。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进入国际领先的7.65米顶装焦炉,煤块首先被制成高炉炼铁的重要燃料——冶金焦。而每产出1吨焦,便有350-450立方米的焦炉煤气相伴而生,这正是打开煤炭增值空间的“金钥匙”。
“通过净化、回收与深加工,焦炉煤气转化为液化天然气、高纯氢、合成氨,还衍生出硝基水溶肥、纯碱等化工产品。”朱勋告诉记者,这种高效的资源利用模式,让每一块煤都释放出了最大价值。
然而,产业链的“裂变”并未就此止步。利用捕集、液化技术,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制成可乐、酵母粉的原料——液态二氧化碳;煤焦油精深加工后,变成高端碳黑、改质沥青等高附加值产品。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配套建设的铁路。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一块乌黑的煤炭,经科技链条“催化分解”,变成冶金焦、氢燃料、化肥原料、清洁电力……在贵州,这样的煤炭“转化故事”正不断上演。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约800亿吨。近年来,其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坚持煤化工全产业链布局,一幅资源精深加工的壮阔图景徐徐展开:
在织金,总投资730亿元的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开创“煤磷跨产业融合”新范式——煤化工产出的合成氨、双氧水直供磷化工生产磷酸铁锂,焦炉煤气提纯的氢气用于精制电子级磷酸氢。
在水城,200多亿元打造的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拔节生长,燃煤发电、煤焦化、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铁路物流与新能源项目协同发力,让煤炭在“精开”中产生更大价值。
在盘州,煤气、焦油、粗苯等焦化“副产品”经巧手转化,化身为液化天然气、零碳氢气、高端医药材料的珍贵原料,成为循环产业链上的“香饽饽”……
今年5月,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推出的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试运行。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从昔日“傻大黑粗”的单一燃料输出,到如今“高端材料+清洁能源”的双轮驱动,贵州煤炭产业完成了含金量与含绿量的双重飞跃,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赵静、王秀芳、涂敏)
点击进入专题